BOB.com最近几年,景德镇屡屡被新闻界关注,遗憾的是,正面的、积极意义的、能为景德镇形象加分的文章少,负面的、消极意义的、消费甚至消遣景德镇形象的多,后一类文章不仅多,而且影响力明显要大过前一类。
恕我直言,景德镇在推销自己这个环节上,一直存在软肋。景德镇的宣传过于重视媒体的官方地位,而忽视媒体的江湖地位。
中国现行媒体市场上,有一批改革先行者,被称为“新锐媒体”,日报如北京的《新京报》BOB.com、广州的《南方都市报》、杭州的《都市快报》、上海的《第一财经日报》;周报如北京的《经济观察报》、广州的《南方周末》、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;期刊如北京的《中国新闻周刊》、《财经》杂志、上海的《第一财经周刊》、广州的《南方人物周刊》和应该是香港的却在卖得风生水起的《凤凰周刊》
这些媒体还有一个特点:你平安无事的时候它不来,但凡有点事,它就深度报道了。在我印象中,2004年的“封都事件”中和去年的“景德镇上榜资源枯竭性城市”时,上述名单中都有媒体来凑热闹说白了,这些媒体在官方眼里,不仅来头不硬,而且不是“好孩子”,特别喜欢挑刺。尤其讨厌的是,这些媒体只要一报道,网上的转载率就明显高出许多,置顶的可能性几乎没什么悬念。
有影响力的媒体一个共同的特点:就是对写作能力的强调与讲究。那里往往聚集着一批热衷于叙述的人,他们天天琢磨着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得不仅天衣无缝、而且美仑美奂,“标题”和“导语”经常性成为他们的“拦路虎”,让他们“捻断三根须”这些天天浸淫在文字里的家伙,最擅长的事就是“忽悠”,普通的人和事,普通的天和地,在这些人的笔墨中个个熠熠生辉。
北京有位叫乔舒亚库珀雷默(Joshua Cooper Ramo)的美国人,曾经是美国高盛公司的高级顾问,这位“北京共识”的提出者现在是清华大学的教授。过去几年间,雷默一直在操心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BOB.com。
雷默认为,过去30年中,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快,以致“中国形象”难以适应中国现实变化的速度之快。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常常是落伍的观念、固执的偏见和一味的恐惧,而中国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则经常性摇摆于自信与不安、谨慎与自大之间。这种状况会削弱中国的国际信任度,也妨碍中国正确判断哪些是国际社会对她的善意批评,哪些是恶意攻击BOB.com。
“对于中国而言,必须设计一整套与中国的现状与其理想的未来相适应的观念、标识、品牌和说辞。这不是放弃中国传统文化,而是通过知识产品、文化产品和一般商品展示一个新颖的中国。”
雷默解释说,在汉语中,“淡”将“水”与“火”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,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,而和谐既是中国传统的价值,也是中国眼前追求的目标。中国需要一种“淡色”的国家形象,将相反的东西和谐地结合在一起。雷默指出,最强有力的淡色品牌不是一般的商品,而是知识、文化和产品。
比照雷默的这一理论,景德镇的决策者是不是也要着手考虑考虑该不该推出一个类似“淡色景德镇”的计划,在传统与现代、本土与外来BOB.com、大师与工匠、工艺与艺术、精品与赝品等等这类目前貌似矛盾的关系中,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宣传切入点。